七月的庐山风景区,蝉鸣裹着暑气漫过牯岭镇,而庐山植物园内的另一番景象却格外醒目——来自共青孝谦教育的学生们正围在聂建波教授身边,聆听其用生动的语言拆解植物世界的奥秘。
图源:庐山风景区
这一幕,恰是2025年暑期研学市场的微观切片:当传统旅游陷入“暑期档”同质化竞争,研学正以“教育+体验”的双重属性,悄然成长为旅游细分市场中不可忽视的“新势力”。
2025年的暑期旅游市场,研学无疑是最受关注的“变量”。
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,2024年中国研学旅行市场规模已达1791亿元,同比增速21.9%;预计2025年将突破2132亿元,增速超15%。这一增长在暑期集中爆发,春秋旅游、众信旅游、中青旅等头部企业反馈,其研学产品销售额突破新高,且持续攀升。
需求端的爆发,源于国家政策支持和家庭对“教育投资”的重新定义。
在政策层面,教育部已将研学活动正式纳入全国中小学必修课程,中央财政每年提供高达200亿元的专项补贴。与此同时,各地也纷纷推出暑期研学路线。
而在学习空档期,家长也在思考如何更好的利用这2个月让孩子“成长不止步”。北京家长张勇的话颇具代表性:“以前带孩子旅游是放松,现在更在意学到什么。”他的女儿即将升入初三,今年暑期就选择了多个研学项目,希望能在玩中学有所得。
这种转变推动研学从“可选附加项”变为“暑期刚需”。
据迈点洞察,暑期研学也正从浅显的“到此一游”升级成多业态联动的“深度旅游”,其中家长更愿意为“自然+实践”“科技+文化”等深度体验而付费,实现“寓教于乐、知行合一”的目标。
1、目的地去标签化:从传统热门到特色小众
过去,研学目的地多集中于北京、上海等一线城市;如今,庐山风景区、贵州侗寨等目的地异军突起。庐山风景区依托“世界文化景观”“世界地质公园”双遗产优势,推出“炎炎酷暑季,研学庐山行”主题活动,将植物科普(庐山植物园聂建波教授讲解特有物种)、地质探索(冰川遗迹考察)、红色教育(庐山会议旧址)三大主题融合。
图源:庐山风景区
贵州侗寨则凭借非遗资源和建筑特殊性圈粉大批好奇宝宝。穿行于鳞次栉比的干栏式吊脚楼间,仰望高耸精巧的鼓楼,孩子们惊叹于侗族工匠的智慧。而最奇妙的体验,莫过于亲手触摸非遗的脉动——蜡染。参与“蜡染”的学生小悦说:“老师手把手教我们,我还把自己做的手帕送给了奶奶。”
图源:摄图网(ID:501301844)
2、产品“去表层化”:从到此一游到深度学习
家长对研学产品的需求已从“到此一游”的浅层体验,转向“学有所得”的深度知识建构。这一转变在2025年暑期研学市场中表现尤为明显。正如山西游客张兰所说:“爬庐山不仅是看风景,还能听地质专家讲冰川遗迹,在庐山会议旧址学历史——比单纯爬山有意义多了。”
不限于此,立足打造长江文化研学精品线路,庐山风景区充分发挥文化优势,创建白鹿洞书院国学基地、研学基地和国家教育基地,推进“庐山天下悠”展示馆、庐山花语世界、山南植物园等研学项目,擦亮研学游产品底色,围绕书院文化、诗词文化、石刻文化、红色文化等特色资源,开发研学游精品路线,进一步探索制定研学游产品、服务标准,完善课程体系,规范市场,选树研学示范点,培养研学游人才,提升研学游服务水平,让学生研有所得、游有所乐。
图源:庐山风景区
以往游客到福建多以参观非遗工坊为主,但今年暑期,“参与式非遗体验”研学活动层出不穷,比如学生不仅能观看肩膀戏表演,还能在导师指导下尝试肩膀戏基础动作。
图源:青海湖景区
在青海湖景区,系统性课程引导参与者建立科学思维已经成为主流。目前,以青海湖的“湿地”“鸟类”“青海湖裸鲤”“植物”“普氏原羚”等代表内容为主,青海湖二郎剑景区开发了五套研学课程,以立体化的产品矩阵让旅游与教育内核深度融合。
图源:青海湖景区
茶卡盐湖景区以“工业+旅游+文化+研学”的文旅新模式,深挖盐文化内涵与昆仑神话体系,推出多项研学体验课程与沉浸式项目,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,深入了解盐文化。
在江西鄱阳湖畔的吴城候鸟小镇,研学产品设计早已经从“观鸟”升级为“生态保护实践”。学生不仅用望远镜追踪候鸟群、记录鸟类速写,还能参与在鄱阳湖湿地,测量水位、采集水质样本,分析“水位变化对候鸟栖息地的影响”等 自然保护区科考项目。
3、服务“去粗放化”:从松散管理到精细化运营
不同于之前的粗放型服务,迈点观察到今年暑假,研学相关机构正通过通过细化安全保障、优化流程管理、强化个性化服务,推动服务从“松散应付”转向“精准精细”。
虽然是首批研学暨(庐山植物类、地质类)科普教育活动,但是庐山文旅控股集团依然通过专业化课程设计与精细化组织实施,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亲近自然、探索奥秘,最终实现知识积累与素养提升的双重目标。
图源:庐山风景区
不限于此,不少研学组织机构还通过专业导游叠加研学导师的“双师制”实现服务分工精细化,并配备医务人员和安全员,实时向家长同步位置与活动进展。
类似“炎炎酷暑季,研学庐山行”活动的市场口碑,折射出研学对目的地的“反哺效应”。
对游客而言,是一次“知识充电”。学生在庐山植物园记录多种特有植物,在冰川遗迹前绘制地质剖面图,在庐山会议旧址撰写“历史观察日记”。
图源:庐山风景区
对企业而言,是一次“模式创新”。庐山文旅控股集团高度重视研学教育领域的拓展,将其视为丰富文旅生态、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抓手。作为集团旗下的创新主体,庐山文控国际旅行社始终以推动庐山旅游改革发展为己任,深耕自然与文化资源的整合开发,在多元文旅项目中持续探索创新路径。此次推出的研学暨科普教育活动,正是集团战略布局下,文控国旅拓展文旅业态、深化服务内涵的关键实践。
对地方而言,这是一次“经济赋能”。研学团队的吃住行游购娱将有效带动周边民宿入住率提升,农产品销售额增长。更深远的是,研学让景区从风景名胜升级为“教育基地”,吸引更多家庭将其纳入“研学目的地清单”。
图源:青海湖景区
就此,各地文旅景区、博物馆等与研学的融合不断提速。近日,泉州就以“海丝泉州·人才港湾”为品牌核心,精心设计多条融合世遗文化、产业创新与人才生态的研学路线,向全国高校学子发出暑期研学邀约,诚邀他们深度感受“海丝名城”的古今魅力与发展脉动。而在日前举办的“夏日研学走读北京”暑期文旅促消费活动上,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也发布10条“夏日研学走读北京”研学主题游线路。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表示,让研学客群在行走的课堂中度过一个难忘的暑期。
尽管研学市场前景广阔,但其发展仍面临课程同质化、人才缺口和标准缺失的三大挑战。对此,文旅行业已经涌现多方力量的积极探索。这为万物皆可研学的细分赛道创造了更多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。
当“炎炎酷暑季,研学庐山行”的学生们踏上返程,这场研学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一次旅行。它是教育与文旅的深度融合,是家庭对成长型消费的选择,更是一个行业从“流量争夺”转向“价值创造”的缩影。
正如业内人士所言:“研学的本质,是用脚步丈量知识,用体验滋养心灵。当它成为暑期旅游的‘新刚需’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市场的繁荣,更是下一代在行走中成长的模样。”
启远网-用杠杆炒股-配资门户网址-股票如何加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