还记得十年前吗?手机没电了,后盖一抠,换块电池就能满血复活。兜里揣两块备用电池,一整天都不慌。
现在倒好,手机跟焊死了似的,没电只能找充电器,电池老化只能送售后。为什么现在手机电池基本上都无法自行取出?都不让咱自己换电池了,我们一起来聊聊背后的原因。
一、为了「颜值」和「手感」,牺牲了换电自由
现在的手机越做越薄,厚度普遍在 7-8mm 之间。想当年可拆卸电池的手机,后盖得留出电池仓和卡扣空间,厚度轻松破 10mm。为了让手机握起来更舒服,厂商把电池做成了「不可拆卸」—— 直接粘在机身里,和主板、摄像头挤在一块儿。这样一来,手机背面更平整,边框能做窄,重量也能控制住。
数据显示,近五年手机平均厚度下降了 23%,但电池容量却提升了 40%。苹果 iPhone 15 厚度 7.8mm,电池容量却比十年前的可拆卸电池手机多了三倍。
二、防水防尘成了标配
你现在敢把手机带去泳池标配吗?若是选择IP防尘防水级别高的手机,相信很多小伙伴都会收举手参加的。在可拆卸电池时代,这是不敢相信的事实——后盖扣不严,水和灰尘分分钟钻进手机。
现在的高端机随便做到 IP68/69 防水,泡在水里半小时都没事,靠的就是「一体化机身」。电池和机身密封成一个整体,再也没有可拆卸的后盖缝隙。厂商数据,防水手机的售后返修率比普通手机低 30%,用户可以不用防水功能,但不能没有。
为了这个防水「安全感」,牺牲换电自由,多数人愿意买单。这样说的话,看似有点道理。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外观好看,轻薄以及防水性能好的手机,大部分人还是只在乎手机配置和续航的,只要配置高,外观不丑能看得过去,续航时间长这就是个好手机。
三、安全方面的考虑
十年前,第三方电池泛滥成灾。某宝上几十块钱的电池,标称容量虚标,短路、鼓包是常事。厂商发现,可拆卸电池虽然方便,但用户乱用电池,最后锅都得自己背 —— 手机出问题,用户第一个骂厂商质量差。
内置电池还可以防止用户直接更换第三方电池,然后导致手机出现故障,比如手机出现重启或者发热,这个时候如果用的是第三方电池,用户可能会觉得是手机坏了,然后去找售后,这就会给厂家增加售后数量。
所以厂家直接搞了个一刀切的政策,把电池设计成不可拆卸,这样一来用户也没办法使用第三方电池,从根源解决了这个隐患。不可拆卸设计后,电池必须通过厂商严格认证,充电协议也能统一管控。现在快充功率动不动就 100W 以上,电池和手机主板深度匹配,安全性大大提升。
四、厂商的小心思,和用户争利
内置电池用户无法自行更换,电池出问题只能找售后,售后换一块原厂电池收费几百块,成本也才几十块,本质就是手机厂家在和用户争利。
内置电池也可以保证厂家的利益,比如内置手机电池出问题了,大多数用户一般都是找人换,而不是自己动手。手机换电池很简单拆机并不复杂,但是大多数用户还是搞不定,原厂电池价格高,这是公认的事。
现在的手机尤其是安卓机硬件利润并不高,后期更换电池也是厂家的一部分收入来源。 如果是可拆卸的电池,用户完全可以自己换,不需要拆机,这样一来厂家就赚不到钱了。
想想看,如果给手机换电池直接可以把旧的拿下来,新的电池装上去完全是傻瓜式操作,这样一来,厂家还有利可图吗?
五、让你换手机更快了
说个扎心的事实:手机电池寿命大约 2-3 年,容量衰减到 80% 以下,续航就明显变差。可拆卸电池时代,用户花几十块钱换块电池,手机又能再战两年。
现在呢?换电池得去售后,官方报价动辄几百块,第三方维修又担心密封性变差。很多人干脆直接换手机。
市场调研显示,不可拆卸电池设计让用户换机周期从 4 年缩短到 2.5 年,手机销量上去了,售后换电池还能赚一笔,厂商当然乐意。比如某品牌旗舰机换电池费用高达 799 元,几乎是第三方电池的 10 倍。
六、环保政策倒逼,可拆卸电池可能要「回归」?
不过最近风向变了。
欧盟出台新规,2027 年起所有在欧盟销售的手机必须支持可拆卸电池,目的是减少电子垃圾。数据显示,全球每年有 5000 万吨电子垃圾,手机电池占比超20%。欧盟希望通过强制可拆卸电池设计,延长手机使用寿命至少3年,减少资源浪费。
苹果、三星已经开始布局。
苹果申请了磁吸可拆卸电池专利,三星推出了模块化手机试点。也许未来几年,我们又能自己换电池了,但会和快充、防水兼容吗?厂商还在头疼。
最后:方便和自由,永远在博弈,现在的不可拆卸电池设计,本质上是厂商在「轻薄、防水、安全、利润」之间做的取舍。用户牺牲了换电自由,换来了更精致、更耐用的手机。但随着环保意识增强和政策倒逼,可拆卸电池可能会以新的形式回归 —— 比如磁吸快拆、标准化电池接口、模块化设计。
你更喜欢哪种设计?是怀念当年的「备用电池安全感」,还是觉得现在的快充 + 充电宝更方便?评论区聊聊,说不定你的选择,会影响厂商的下一次设计。
启远网-用杠杆炒股-配资门户网址-股票如何加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